正规资炒股平台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

发布日期:2024-08-17 14:23    点击次数:78

正规资炒股平台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

立华股份表示,公司报告期内黄羽肉鸡出栏同比增长10.69%,叠加养殖成本回落,养鸡板块实现较好盈利。同时,国内生猪价格回暖,公司养猪板块实现盈利。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所谓“间离”就是使演员、角色以及观众之间处于陌生化的状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打破完整的情节,从而避免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留给观众以理性自我思考的空间。这个理论的提出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方面,这个理论要求观众与剧情之间保持距离,戏剧要通过演员程式化表演、舞,台技巧等一些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始终清醒地认为这就是在表演而不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个理论对演员在表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按照剧中角色所规定的情境投入到演出中,而且最重要的是演员必须理智并带有批判性地去表演。

在同一篇文章中,布莱希特还提出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术语。在西方戏剧舞台表演中,演员在封闭的四堵墙里完全投入于剧中人物的表演,与台下的观众相隔离,观众是名副其实的“欣赏者”。而布莱希特看来,观众不应是被动的,而应该是在自我意识下保持着独立思考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这就需要打破第四堵墙,演员知道他的表演在被人观看,观众也时时刻刻被提醒着,这是在演戏,而不是现实。显然,“打破第四堵墙”创造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二层距离感,这种表演方式是“间离效果”理论的延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戏剧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的戏剧人士的关注。“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西方传统戏剧理论的一种颠覆,它的产生显然是许多剧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中国戏剧也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对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提出有直接影响的就是1935年他在莫斯科观看了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对这次演出,布莱希特深受启发,随后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一书,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其次,布莱希特对于中国戏剧中的象征化、程式化以及时空转换等手法也有借鉴,这些手法同样具有“陌生化效果”。象征化的运用是从技巧手法上拉开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达到一种间离效果。比如,如果演员在表现哭泣的时候,用一只手在袖尖处稍稍一拭。这种虚拟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方式有机地把演员和剧中人物辩证统一的同时又区分开来。另外,布莱希特还学习了中国戏剧中的唱词、开放式的结构、一人一事立主脑,等等,这对他建立新型的戏剧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间离效果作为一种打破思维定势、提供观察问题新视角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有用的。回顾我们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解读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种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把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与叙述体戏剧理论相对立,要破除现实主义戏剧的禁锢,就只有向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发展。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另外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解读中,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戏曲艺术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艺术提供了一种视角。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在这种大审美经济的环境下,要使得戏剧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或社会资助,投资打造许多新编戏剧作品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运用一种大审美观与大经济观相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

(摘编自厉益君《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跨文化融合与异质化张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国戏剧里确实不存在第四堵墙将观众与舞台及演员隔开。但首先也正是这第四堵墙的缺席,决定了中国戏剧不需要任何手段来证明没有第四堵墙,也不需要什么反对第四堵墙或反对反幻觉的“间离效果”。在另一个文本中,布莱希特指出,直接对着观众讲话会打破舞台幻觉,产生“间离效果”。而在中国戏剧里,演员直接向观众说话,介绍自己的角色,将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处境之中,演员的自我介绍也不会影响观众认同演员表演所营造的舞台幻觉。相反,直接对观众讲话,是为了使观众能够参与到角色的戏剧和心理情境中来,而不是为了什么疏远、陌生化或间离效果。

因此,第四堵墙的缺席并不必然会产生“间离效果”。事实上,在中国戏剧里,观众并没有和舞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间离或陌生化,相反却是被邀请进入到了演员综合了诗歌、唱腔和舞蹈的表演所营造的诗意氛围与想象之中。

(摘编自田民《梅兰芳与20世纪国际舞台:中国戏剧的定位与转换》,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它是指演员、角色和观众之间要处于陌生化状态,留给观众以理性自我思考的空间。

B.“打破第四堵墙”是布莱希特提出的另一术语,它要求观众要在观剧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状态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

C.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历经多年的传承与积淀,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起到了借鉴作用。

D.“间离效果”对我们现代的戏剧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打破思维定势、提供观察问题新视角的方法。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因此中国戏剧表演要优于西方戏剧的“全投入式”表演。

B.虚拟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方式,比如演员在表演哭泣时用水袖一角稍稍一拭,也能够在表演中达到“陌生化效果”。

C.材料二先肯定了中国戏剧没有第四堵墙的事实,进而表明正是这第四堵墙的缺席,决定了中国戏剧不需要受“打破第四堵墙”的桎梏。

D.材料二用事实论据直接反驳布莱希特的观点,比如中国戏剧中演员直接和观众对话,是把观众邀请到角色戏剧和心理情境中,并不必然能产生间离效果。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京剧《乌盆记》中,丑角张别古出场时有一大段面向观众的自我介绍,既让观众了解了剧情,又增添了剧目的趣味性。

B.京剧《四郎探母》中,杨四郎唱到“叫小番”时,观众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既包含了对演员功底的赞许,也包含了对角色感情的理解。

C.程派名家张火丁在排演新剧《梁祝》时,要求不要在“哭坟”一场设计出让观众叫好之处,目的是避免观众的强烈反应影响自己的表演情绪。

D.《白蛇传》中“托青”一折,白素贞将许仙交与小青照看,自己前往仙山盗草,在表演上本应多与小青互动,但演员却与观众眼神交流以取得共鸣。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戏剧该如何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苦的最美丽

林清玄

世界上有这么多苦难,唯一的补偿是,生活中小小的欢乐,小小的悬念。——以撒·辛格

每次到台北故宫,我都会绕个弯转去看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与翠玉白菜都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大小均只能盈握。白玉苦瓜美在玉质,温润含蓄,翠玉白菜美在巧思,灵活细致。

相比而言我更爱白玉苦瓜,常常站在那块玉前沉思,如果要选出世界上最美的瓜果,非苦瓜莫属。白玉苦瓜只是以一块好玉传神地体现出苦瓜之美,真正的苦瓜若摆在故宫的橱窗里,它的美也令人屏息。

奇妙的是,世界上最美的瓜,也是世界上最苦的瓜!

我的父亲曾种过苦瓜田,一甲地上全架了竹棚。新生的苦瓜藤,生长的速度有如奔云,一路上往竹棚飞跑,大如手掌的绿叶追赶着茎须,很快就占满了棚架。

开花的时候到了,整个棚架在一夕之间,全被鹅黄色的花占满,满满一架的苦瓜花,在晨风中摇动美丽的手掌。站在花下的孩子,总是为那种美眩晕。

每天都去看苦瓜,看见从花的尾部长出一根瘦如小指的瓜,瓜上还有纤纤的茸毛,顶部的花也不落去,仿佛小苦瓜还撑着黄伞,躲避台湾南部的烈阳。

美丽的苦瓜成形了,如同白玉长出了结子,玛瑙生出了天眼,像佛头一样的肉髻,布满整个瓜。清晨上学的时候,穿过苦瓜棚,走上乡间的小路,每根苦瓜上都有晶莹的露水,更显露了透明、温润的美。

瓜期过了,瓜棚上的叶子迅速萎落,只留下千回百转的瓜藤。妈妈会在有月光的晚上,剪断瓜藤,把它塞进玻璃瓶里,隔了一天一夜,每一棵苦瓜藤都会流下几滴眼泪,把那些眼泪凑成一整瓶,这就是珍贵无比的“苦瓜霜”,听说是美容圣品,比西瓜霜还要清凉美白。

这就是苦瓜的身世了,它的一生几乎是为美而存在的,花、果、藤蔓,甚至是最后的几滴眼泪,都毫无顾惜地献给人间了。

我从小嗜吃苦瓜,不只是因为苦瓜的滋味深长,也是因为感动于苦瓜的身世,更是因为苦瓜的一生充满了禅意。

最美丽的瓜是最苦的!

对于追求人生美好的人,是不是也要有苦的准备与耐苦的内涵呢?

一生为奉献而存在的苦瓜,正如同为慈悲而存在的菩萨一样。菩萨把头目骨血布施人间,那是因为它深深了解生命的苦楚,给出一切美好的独饮生命的苦汁。

我很喜欢关于苦瓜的一个寓言:

有一群要出发朝圣的弟子,去向师父拜别。

师父送给弟子们一个苦瓜,对他们说:“你们带着这个苦瓜去朝圣,进了大殿,把苦瓜供在案上,接受礼拜,沐浴圣水,并用圣水为苦瓜清洗。朝圣结束后,把苦瓜带回来!”

弟子们经过很长的朝圣之旅,一路抱着那个苦瓜,觉得苦瓜也神圣起来了。

终于回到寺庙,大徒弟双手捧着苦瓜拜见师父:“师父,我们朝圣回来了!照您的吩咐,这个苦瓜已接受了无数的礼拜,沐浴了许多的圣水,现在,怎么处理这个苦瓜呢?”

师父说:“把它煮了当晚餐吃!”

当夜,师徒一起吃了那根苦瓜。师父吃了一口,感慨地说:“这苦瓜,走完了朝圣之途,沐浴了圣水,接受了礼拜,滋味还是一样的苦呀!”

传说,有几位弟子当场就开悟了。

这苦谛的人生呀!不管透过什么,透过灵命双修或透过灯红酒绿;不管走过什么,走过权势名利或走过潦倒暗淡;不管穿过什么,穿过文史哲学或穿过酒色财气……人生本质的苦都不会改变。在棚架上的苦瓜,放在富豪的餐宴,与鱼翅、燕窝同席,或放在穷人的饭桌,与白菜、豆腐共枕,滋味都是一样的苦呀!在苦中行走的人,只有专注地前进,在苦中不失去美好的心情、朝圣的心情,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想到苦瓜,我就想到从前穿越槟榔林、柠檬园、辣椒田的情景。

台东的槟榔林开花了,香闻数里,令人清醒,谁会想到那令人迷醉的果子是来自如此清沁而芬芳的花呢?高雄内门的数家柠檬园开花,我们去找住在园中的堂哥,被柠檬花的香甜熏得就像泡入整桶的香油之中。谁又能想象那酸至极点的果子,是由甜香至极的花结成的?彰化田尾的一片红艳,使我忍不住停车驻足,原来是一片辣椒田。无数的辣椒红艳一片,再美的花都会为之逊色。谁又能想到,那些辣得令人喷火浸汗的朝天椒,竟有如此美丽的前世呢?

我站在那个白玉苦瓜之前凝思,如果生命能切入千古中的一瞬,苦、集、灭、道,也是无分别的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以撒·辛格的话,意在引出文章的抒情主题,即“对苦难的理解”,使文章起笔不突兀,引入自然流畅。

B.画线句子以“眼泪”喻“瓜藤流出的汁液”,颇具悲剧色彩,暗含了对苦瓜奉献精神的褒扬,这段话同时也能看出母亲朴素的智慧。

C.寓言中苦瓜走完朝圣之途,接受圣水洗礼,但最后还是一样的苦,是在影射人生无论经历何种兴衰起伏,苦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D.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主题,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只有专注前进,在苦中作乐,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颇有无奈慨叹之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比如“仿佛小苦瓜还撑着黄伞”和“在晨风中摇动美丽的手掌”。

B.文章情感抒发含蓄蕴藉,整篇文章借小小苦瓜道出人生哲理,以小见大。但语言风格犀利隽永、讽刺辛辣,引人深思。

C.《最苦的最美丽》体现了林清玄散文具有语言美、意境美、哲理美的特点,既有文学的审美价值,又有指导人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D.林清玄在艺术上熔铸了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独特的审美观念,使人生的苦与乐在《最苦的最美丽》中得到统一。

8.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作者从苦瓜的一生中悟到的“禅意”。

9.文章的标题是“最苦的最美丽”,写苦瓜就已经切题了,为何文章最后还要补充槟榔林、柠檬园、辣椒田的情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贷①错,制不共门。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

文本二:

治国犹治身也。治一身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绝耻辱至身。推治身以况治国,治国之道当任德也。韩子任刑,独以治世,是则治身之人任伤害也。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术,专意於刑也。夫世不乏於德,犹岁不绝於春也。谓世衰难以德治,可谓岁乱不可以春生乎?人君治一国,犹天地生万物。天地不为乱岁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孔子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节选自《论衡·非韩②》)

[注]①贷:当作“贰”,因字形相近而致误。②《论衡》是东汉王充所著的作品,非韩篇中王充指责了韩非“明法尚功”的思想,所以把篇名称作“非韩”。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治一身A省恩德之B行C多伤害之D操E则交党F疏绝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渐以往”中的“渐”,与《氓》中的“渐车帷裳”的“渐”意思不同。

B.“威不贷错”中的“错”意思是“措,施行”,与《离骚》中的“偭规矩而改错”的“错”意思不同。

C.“赏善不遗匹夫”中的“遗”意思是“遗漏”,与《孔雀东南飞》中的“留待作遗施”的“遗”意思不相同。

D.“则上下不别矣”中的“上下”,与《孔雀东南飞》中的“昼夜勤作息”的“作息”都是偏义复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臣子侵害君主就像地形迷惑人走路一样,会使君主迷失方向,所以古代君主设置了司南来明确东方和西方。

B.韩非子认为墨线拉直了就可以削直木头;水平仪放准了就可以削平凹凸;处理好一个县邑的事务就可以平衡好整个国家。

C.治理国家就跟修养自己的品德一样。韩非主张用刑法来治理社会,并不是他不知道用道德是个好办法。

D.王充认为君主治理国家,就像天地孕育万物。天地不能因为年头荒乱就让春天离开,君主也不能因为社会衰败就抛弃道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

(2)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术,专意於刑也。

14.请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对于“君主治国”给出的不同策略,并说明王充为何不赞同韩非子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①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此时诗人被贬到四川内地闲居,被讥为“颓放”,索性自号“放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交代宋朝的现状,“肥死的马”“断弦的弓”表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B.夜晚听到边关瞭望台上报更的刁斗声,诗人不禁回首往昔经历,自怜青春不再。

C.壮士吹起笛子,但其中心绪却无人能懂,昔日的古战场如今也只剩下月光空照。

D.争夺中原的战事自古就有,而苟安的朝廷却无心收复失地,这让诗人无法接受。

16.诗歌忌“重字”,但这首诗用了两个“空”字却无败笔之迹,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原因。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启蒙者”,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觉醒意识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古代两军交战常会击鼓吹角,以鼓舞士气,但有时清脆悠扬的号角声也会给人凄冷萧瑟之感,正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千百年来上海人对弄堂风格的理解也从未达成一致共识。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那种石窟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②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上海东区的新式里弄是放下架子的,门是镂空雕花的矮铁门,楼上有探身的窗还不够,还要做出站脚的阳台,为的是好看街市的风景。西区的公寓弄堂是严加防范的,房间都是成套,一扇门关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墙是隔音的墙,鸡犬声不相闻的。房子和房子是隔着宽阔地,老死不相见的。那种棚户的杂弄倒是全面敞开的样子,牛毛毡的屋顶是漏雨的,板壁墙是不遮风的,门窗是关不严的。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A,挤挤挨挨,③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即使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它们还像是大河一般有着无数的支流,又像是大树一样,枝枝权杈数也数不清。它们阡陌纵横,是一张大网。它们表面上是袒露的,实际上却B,有着曲折的内心。④黄昏时分,上海的空中盘桓着鸽群,寻找着各自的巢。屋脊连绵起伏,横看成岭竖成峰的样子,站在制高点上看,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

(节选自王安忆《长恨歌》,有删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段中画波浪线①②③④句中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无需抄写原句。

20.如果把原文划横线的句子改写成“那种棚户的杂弄倒是全面敞开的样子,到处是漏雨的牛毛毡的屋顶,不遮风的板壁墙,关不严的门窗”,效果是否比原句好?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有一个护眼模式的选项。打开这个选项后,手机页面会从“白纸黑字”变成“黑纸白字”。手机厂商希望借此,减少使用手机时的眼睛疲劳感,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既然手机有这个功能,① ?答案是否定的。

手机屏幕强烈的白色亮光,无疑会对眼睛造成刺激,就跟裸眼看太阳似的;在黑暗的环境中,比如走夜路、临睡前看手机,强烈白光对眼睛的刺激更大,会让眼睛更难受。护眼模式② ,有的还会把色温调得柔和一些,这些都可以缓解眼睛的紧张状态。但是为什么③ ,眼睛还是难受啊?这是因为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导致眼睛难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手机,而不是手机屏幕的亮度、对比度和色调。

另外,保护眼睛是个多维度的事情,不能光靠手机的护眼模式。时不时看看远处、外出走走、保持眼部湿润、提高室内环境亮度、合理饮食……都缺一不可,把这些都做到了,才是真的开启了护眼模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加点字为两个重叠形式“看看”“走走”,请说明它们和“看”“走”相比,语义上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中,林清玄从苦瓜的一生悟出了禅意,认为“最苦的最美丽”;而余华在《活着》中说过:“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值得赞扬和歌颂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A 3.C 4.①首先文章开头引入了布莱希特的两个戏剧理论:“间离效果”和“打破第四堵墙”;②接着运用引证和例证的手法论证了中国戏曲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③最后论证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对我们现代戏剧发展的启示。 5.①打破思维定势,拒绝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的戏剧创作要放开思路,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方面。②广泛吸收外国先进的戏剧理论,新时代我们要保持兼收并蓄的心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戏剧理论为我国的戏剧创作服务。③关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④注意戏剧理论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性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戏剧理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要求观众要在观剧过程中保持独立思考的状态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错,材料一第二段中“这种表演方式是‘间离效果’理论的延伸”表明“打破第四堵墙”是一种表演方式”,是针对表演者而非针对观众而提,所以它不能要求观众如何去做。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于文无据,材料一没有阐发“中国戏剧表演要优于西方戏剧”的说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中国戏剧里,直接对观众讲话,是为了使观众能够参与到角色的戏剧和心理情境中来,而不是为了什么疏远、陌生化或间离效果。

C.张火丁要求不要在“哭坟”一场设计出观众叫好之处,是为了追求演员和观众之间的陌生化效果,演员要在此时全投入表演,这与材料二的观点恰恰相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首先文章第一、二段“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布莱希特还提出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术语”引入了布莱希特的两个戏剧理论:“间离效果”和“打破第四堵墙”;

②接着运用引证和例证的手法论证了中国戏曲为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如“对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提出有直接影响的就是1935年他在莫斯科观看了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比如,如果演员在表现哭泣的时候……”。

③最后“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解读中,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戏曲艺术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艺术提供了一种视角”论证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对我们现代戏剧发展的启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种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打破思维定势,拒绝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的戏剧创作要放开思路,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方面。

②“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解读中,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戏曲艺术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艺术提供了一种视角”广泛吸收外国先进的戏剧理论,新时代我们要保持兼收并蓄的心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戏剧理论为我国的戏剧创作服务。

③“它需要我们运用一种大审美观与大经济观相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关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

④“在另一个文本中,布莱希特指出,直接对着观众讲话会打破舞台幻觉,产生‘间离效果’。而在中国戏剧里,演员直接向观众说话,介绍自己的角色,将观众带入到角色的处境之中”注意戏剧理论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性呈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戏剧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戏剧理论。

6.D 7.B 8.①甘于奉献的精神,苦瓜把它的一生都奉献给人类,从开花到结果的美丽以至于瓜藤留下的苦瓜霜,它的一生都在奉献;②吃苦耐劳的精神,作者由苦瓜的一生联想到人类,我们要追求人生美好,就要有苦的准备与耐苦的内涵;③苦中作乐的精神,人生的本质是苦难,既然无法摆脱就要专注前进,在苦中也不失去美好的心情。 9.①槟榔林、柠檬园、辣椒田代表了人生中的甜、酸、辣;②酸、甜、辣是对“苦”的补充,丰富了人生的味道,他们共同构成人生的各种心态,使文章结构更完整;③每一个场景都是酸、甜、辣与“美丽”的勾连,补充了“最苦的最美丽”这一观点,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颇有无奈慨叹之意”错,作者认为最苦的最美丽,窥探到苦难是人生的本质,在苦中前行才能真正开悟,可见作者对于苦难的态度是相对积极的,而非无奈慨叹。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语言风格犀利隽永、讽刺辛辣”错,本篇散文的语言清新,富有哲理性,并非犀利辛辣的风格。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概括主旨的能力。

禅意,指的就是作者由苦瓜一生所获得的深刻启示。从文中找出作者议论抒情句加以理解表述即可。

作者先认为“这就是苦瓜的身世了,它的一声几乎是为美而存在,花、果、藤蔓甚至是最后的几滴血泪,都毫无顾惜地献给人间了”,赞美苦瓜的无私奉献精神;

接着以“最美丽的瓜是最苦的”“对于追求人生美好的人,是不是也要有苦的准备,与耐苦的内涵呢?”由物及人,指出追求美好人生的人,也应做好吃苦的准备,有耐苦的内涵。作者由苦瓜领悟到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人生本质的苦都不会改变”“在苦中行走的人,只有专注地前进,在苦中不失去美好的心情、朝圣的心情,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作者由关于苦瓜的一个寓言领悟到苦中作乐的精神。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写槟榔、柠檬、辣椒看似离题,但是仔细一分析,却发现作者有深意。

槟榔、柠檬、辣椒分别代表了“甜酸辣”三味。

这“甜酸辣”三味与文章描述的主体对象苦瓜的“苦”,正好构成了我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四种滋味,这就是完整而丰富的人生的味道,同时与文末的“酸甜苦辣,都有深刻的寓意呀”相照应,并突出文章的主旨,耐人寻味。

“谁会想到那令人迷醉的果子是来自如此清沁而芬芳的花呢?”“谁又能想象那酸至极点的果子,是由甜香至极的花结成的?”“谁又能想到,那些辣得令人喷火浸汗的朝天椒,竟有如此美丽的前世呢?”槟榔林、柠檬园、辣椒田,每一个场景都是酸、甜、辣与“美丽”的勾连,补充了“最苦的最美丽”这一观点,文尾扣题,“酸、甜、辣”与“苦”互为补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10.ACE 11.D 12.B 13.(1)所以说:有技术的木匠用眼睛来测度就能合乎笔直的墨线,但他必定首先把圆规和角尺当作标准。

(2)而是他认为社会衰败事态改变,老百姓的心奢靡轻薄,所以制作法律制度,一心在用刑。 14.①韩非子认为君主治国应该以“法”为先;②王充认为君主治国应该以“德”为先。③王充认为韩非主张专用刑法来治理社会,这就是主张修养自己品德的人伤害别人,以法治国不如以德治国。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修养自己一生的品德,要是缺少给别人恩惠的品行,只有伤害别人的操行,那么结交亲戚朋友就会交情疏远、关系断绝。

“治一身”是动宾结构,其后A处断开;

“省恩德之行”与“多伤害之操”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前后CE处断开。

故选ACE。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逐渐;浸湿。句意:逐渐地变化下去。/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B.正确。措,施行;举措,措施。句意:威势不能由君臣两方面来施行。/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

C.正确。遗漏;赠送。句意:奖赏善行不遗漏普通民众。/你留着等待以后有机会赠送给别人吧。

D.错误。“上下”不是偏义复词,指君臣。句意:那么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或工作。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处理好一个县邑的事务就可以平衡好整个国家”错误,“权衡县而重益轻”应该翻译成“秤悬挂起来了,就可以减去重的、增加轻的来使秤杆平衡”,其中“县”应该通假为“悬”,选项中错译为“县邑”。

故选B 。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猜测、测度;“中”,合乎;“规矩“,圆规和角尺;“以……为”,把……当作。

(2)“以为世衰事变”,省略主语“韩非子”“他”;“以为”,认为;“靡”,奢靡;“法术”,法律制度或法家学说。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可知,韩非子认为君主治国应该以“法”为先;

②由原文“治国之道当任德也……治国之道当任德也”可知,王充认为君主治国应该以“德”为先。

③由原文“韩子任刑,独以治世,是则治身之人任伤害也。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可知,王充认为韩非主张专用刑法来治理社会,这就是主张修养自己品德的人伤害别人,以法治国不如以德治国。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臣下侵害他的君主,就像地形迷惑走路人那样,逐渐地变化下去,使君主迷失方向,东西方位改变了还不知道。所以古代的圣明帝王设置了指南的仪器来正确地判断东方和西方。所以英明的君主使他的群臣不在法律的规定之外打主意,也不在法律的规定之内私下施行恩惠去收买民心,一举一动没有不合法的。法是用来打击违法行为和摒弃私行的工具,严厉的刑罚是用来贯彻法令、惩罚臣下的工具。威势不能由君臣两方面来施行,权力不能出自君臣两个门户,君主必须独揽大权。威势和权力由君臣双方共有,那么奸臣们就会明目张胆地活动了;执行法令不讲信用,那么君主就要危险了;执行刑罚不坚决果断,那么邪恶的东西就多得不堪承受了。所以说:有技术的木匠用眼睛来测度就能合乎笔直的墨线,但他必定首先把圆规和角尺当作标准;智能高的人靠他的敏捷聪慧来办事就能符合事理,但他必定把古代圣明帝王的法度当作参照。所以墨线拉直了,弯曲的木头就可以被砍削;水准仪放平了,凸凹的地方就可以被削平;秤悬挂起来了,就可以减去重的、增加轻的来使秤杆平衡;斗、石设置了,就可以减去多的增加少的来使斗和石满平。所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不过是合法的就推行、不合法的就弃置不做罢了。法律不偏袒权贵,法律的准绳不屈从于邪恶就像墨线不迁就弯曲的木料那样。受法律制裁的人,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不能用言辞来辩解,即使是勇敢的人也不敢用武力来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权贵大臣,奖赏善行不遗漏普通民众。所以纠正君主的过失,追究臣下的邪恶,治理混乱,解决纠纷,削减过分,整治错误,统一人民的行为规范,没有什么能及得上法律。激励官吏,威慑民众,消除淫乱怠惰,制止欺诈虚伪,没有什么能及得上刑罚。刑罚严厉,那么大臣就不敢凭高贵的地位去轻视那些地位低下的人;法律严明,那么君主就受到尊重而不被侵害。君主受到尊重而不被侵害,是因为君主强劲有力而把握住了赏罚、法治这个治国的关键,所以古代的圣明帝王看重刑罚、法治而把它传了下来。如果君主放弃了法治而任用臣下,那么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文本二:

治理国家就像修养自己的品德一样。修养自己一生的品德,要是缺少给别人恩惠的品行,只有伤害别人的操行,那么结交亲戚朋友就会交情疏远、关系断绝,把耻辱带给自己。用修养个人品德的道理来推论、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那么治理国家的道理应该是用道德。韩非主张靠刑法,专用它来治理社会,这就是主张修养自己品德的人,要采用伤害别人的办法。韩非难道不知道用道德是个好办法吗?而是他认为社会衰败事态改变,老百姓的心奢靡轻薄,所以制作法律制度,一心在用刑。世上不能缺少道德,就像每年不能断绝春天一样。认为社会衰败难以用道德来治理,就可以说因为年头荒乱,万物不能在春天生长了吗?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就像天地使万物生长一样。天地不能因为年头荒乱就让春天离开,君主也不能因为社会衰败就抛弃道德。孔子说:“有这样的老百姓,所以夏、商、周三代才能按正道进行教化。”

15.B 16.这两个“空”字都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但具体表意有区别:①第一处的意思是将军能战不战,徒然来到边疆,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质疑、批判之情。②第二处的意思是战士们战死沙场也是徒然无用,表达了诗人自己对边关战士深切的同情。③两处“空”字运用对比手法,把将军和战士的生活命运构成鲜明对比。饱含着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和自己报国壮志落空的悲愤。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三十从军今白发”的抒情主人公是远戍边疆的战士而非诗人,所以“自怜青春不再”表述错误。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和炼字的能力。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与金议和的诏书已发布十五年,可笑将军们不战只是空来防边。表达对朝廷议和政策的批判。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羌笛幽怨可谁能理解战士的心?月色凄凉空照沙场战士的遗骨。表达对卫国戍边将士的同情。

两个“空”字都是“徒然、白白地”的意思,而将军和战士的生活命运却形成鲜明对比,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体现了诗人对和戎路线的无声控诉,以及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

17. 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渐黄昏,清角吹寒/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角声寒,夜阑珊/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骐骥、驰骋、道、猿猱、度。

18.A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密密麻麻) B神秘莫测(不可捉摸) 19.①删掉“一致”或“共识”;③“即使”改成“虽然”(原句表达的是转折关系而非让步关系); ④“盘桓着鸽群”改成“盘桓的鸽群”。 20.效果不如原句。①原句将形容词后置,突出上海棚户区的房屋老旧、年久失修的特点;②原句与文段语言风格一致,体现上海方言特色,更合语境。改句没有以上效果,因此不如原句。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境形容弄堂的房屋看上去非常密集,可用:鳞次栉比(星罗棋布/密密麻麻)。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星罗棋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密密麻麻:表示非常的密集,形容又多又密。

B处,与“表面上是袒露的”相反,说的是实际上的情况,“有着曲折的内心”强调难以理解,可用:神秘莫测(不可捉摸)。神秘莫测(不可捉摸):形容一些不可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一致共识”语意重复,删掉“一致”或“共识”;

③原句表达的是转折关系而非让步关系,“即使”改成“虽然”;

④结构混乱,偷换主语,“鸽群”应作主语,把“盘桓着鸽群”改成“盘桓的鸽群”。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句式上,原句“牛毛毡的屋顶是漏雨的,板壁墙是不遮风的,门窗是关不严的”采用主谓结构,把形容词“漏雨的”“不遮风的”“关不严的”后置,放在“是”后表强调,突出上海棚户区的房屋老旧、年久失修的特点;改句“漏雨的”“不遮风的”“关不严的”作定语放在正常位置,没有突出强调的效果。

语言风格上,原句用“是……的”的句式,符合上海方言特色,契合原文语境;改句是一般陈述语气,没有明显的上海语言风格。

21.①我们就可以随便玩手机了吗②会降低屏幕的整体亮度和对比度③有的人长期开着护眼模式 22.①“看”表示使视线接触事物,重叠后动作比较短暂;②“走”表示双腿行走的动作,重叠后动作比较短暂;③二者重叠之后动作发生的时量更短,更随意,符合“建议”的特征。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手机都有一个护眼模式的选项,后文说“答案是否定的”,可见此处是提问手机能不能随便玩,应填:我们就可以随便玩手机了吗。

②此处是说护眼模式的功能,前文说“手机屏幕强烈的白色亮光”“在黑暗的环境中”,可见护眼模式主要是针对屏幕亮度和对比度,应填:会降低屏幕的整体亮度和对比度。

③前文说手机有护眼模式,“眼睛还是难受”是现实,此处是产生疑问,应填:有的人长期开着护眼模式。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

“看看远处、外出走走”是动作描写,是说人在用手机时要时不时地看远方,到外边走一走。

“看看”“走走”是使用叠词,重叠使用强调看和走的动作时间短暂,语气更加自然,与“时不时”的语境更贴合,没有强制性,符合“建议”的特征。

“看”“走”表意虽没有区别,但强调语意不突出,也没有随意的语气,与语境不符。

23.例文:

风雨见根骨,困顿砺大行

人生在世,起伏难免,民间常有“三穷三富不到老”“人有三衰六旺”之语,可见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是美好而难现的理想,浮沉起落、时见坎坷才是无奈又确凿的真实。苦难不可回避,无法轻易消弭,唯有直面风雨而锻炼根骨、善处困顿且磨砺大行者,方能战胜苦难,锻造出坚韧圆满的生命。

苦难虽所不欲,但却最能照人、知人、鉴人、识人。风雨交加之时,打击重挫之际,则更易透视一个人的根骨与品性。钱囊如洗、难以为继时,能够压下贪欲,坚行正道,固穷守贫,清心如镜,方显出光风霁月的磊落、烛照炬亮的豪情;前景晦暗、四处碰壁时,能够自我宽慰,消解悲伤,直面失败,心境平和,方显出虚怀若谷的豁达、不惧暗夜的勇力。苦难人所不免,难以预料,若是一经遭逢便心念纷乱,一受挫折便神消智昏,站不稳正位,忍不了痛楚,禁不起打击,等不及转机,脆弱不堪,悲观消极,一味呼号怨怼,无力承受担当,则必不会在事业领域有所大成,定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苦难客观存在,并不因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身处其中,苦痛折磨不言而喻,然若是甘作困兽,煎熬日月,沉溺自怜,退却逃避,不仅平白消耗光阴,于事无补,更将使人视野关闭,心志消沉,错过可能改变事势、扭转乾坤的大好时机。当个体生命陷于苦难,唯有保持平常心态、乐观情绪,于痛苦中挖掘等待机遇的韧性、逆风翻盘的动力、脚踏实地的真诚、积极改变的能量,方能在困境中找寻缝隙,在绝望中探求生机。当国家命运陷于苦难,唯有敢于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于衰颓中凝聚爱国报国的豪气、改天换地的壮志、破旧拓新的智慧、砥砺创造的激情,方能在旧局中宕开新局,在创痛中绽放光明。

暗夜之中,当奋力举火向前摸索,哀困之中,当昂然振作突破困境。“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彰显出古人面对苦难时的君子之风,当代社会亦不乏在苦难中保持真我、磨砺至行的感人事例: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右手的李欣雨以总分625分的优异成绩被华中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录取;被确诊为先天性脑性瘫痪的赵子康肢体残疾无法正常行走,终以惊人成绩入学清华;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自找苦吃”、进村“读研”,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无数的“甜”,也在摸爬滚打中练就了“十八般武艺”……诚然,无人会主动选择经历苦难,遭遇苦难亦决不能说是人生之幸,但是,一旦苦难降临且不可回避,我们则应在苦难的击打中抱持高节正道、守住率真性情,在苦难的磨练中汲取向上之力、锻铸至善至行。

风雨无心,苦难加身,如钢心性可作人生路上的精神支撑;困顿难出,苦难当前,美德大行当是天下千秋的丰土智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时代青年应永存根骨,坚毅勇烈,向光而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每一个生命个体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苦”为话题,分别展现了关于“苦”的两种不同看法。前者借助现代文阅读Ⅱ中林清玄对于苦瓜的禅思,表达了对苦难的肯定。这是因为,人生本质的苦都不会改变,在棚架里的苦瓜,放在富豪的餐宴,与鱼翅燕窝同席,或放在穷人的饭桌,与咸菜豆腐共枕,滋味都是一样的苦。而在苦中行走的人,只有专注的前进,在苦中不失去美好的心情,朝圣的心情,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由此可见,对于追求人生美好的人,或许也要有一些苦的准备与耐苦的内涵。而后者则借助余华在《活着》中的语句,表达了对于苦难的批判态度:苦难不值得追求,也不值得歌颂,磨练意志也只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由此可见,材料意在启示我们去认识苦难,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之苦难。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赞同某一观点,反对另一观点,也可以否定材料中两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虽然“苦难”是一个略显陈旧的话题,但是,一旦将它置于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角度去看待,它就会产生全新的意义。因为科技的力量,使得这个时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并不可能消除苦难。从个体层面讲,很多人一生所遭遇的困苦,不是依靠科技就可以改变的,从人类角度而言,科技暂时也无法使人类彻底远离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甚至,科技本身的发展也潜在地让这个世界有可能去面对新的苦难。因此可以说,苦难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一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如何认识苦难,又如何面对苦难?尤其对今天的年轻人而言,非常重要。其实苦难可能给人带来卑微与屈辱;苦难也可能磨炼人的意志,从而引导人生走向成功;苦难本身并非成功的先决条件,不屈服于苦难的意志才是。

从“联想和思考”可知,文体倾向于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苦难的看法,然后分析苦难在人生中的作用和影响,最后阐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面对困难:对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辩证分析,如一方面,我们应不惧怕苦难,于挫折中起舞,磨练自我,成就人生;另一方面,也应认识到,苦难就是苦难,我们不应该歌颂苦难,而应该歌颂勇于站起来面对苦难的自己。考生可以认可材料中的一种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辩证地看待。

立意: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莫把苦难当作宝。

3.成就人生的不是苦难本身。

4.于苦痛中绽放正规资炒股平台,于苦难中成长。

戏剧观众苦瓜苦难布莱希特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